中美新能源汽车协定_新能源,中美产业对决的紫禁之巅
1.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能排在世界前列吗?
2.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各级政策上的强力支持,资本、技术向新能源 汽车 制造和创新平台的聚集,锂电池等关键产品的生产规模站在全球的最前列,多种因素使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 与欧美等经济技术发达国家处在同步发展水平,有的关键环节中国甚至走在了前列。
新能源 汽车 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制造领域。中国的三家新能源 汽车 企业——理想、蔚来、小鹏先后在纽交所上市,是着眼于美国股市的成熟、规范、效率和成长机制。而美国特斯拉公司大举投资中国设立生产线,也获得中国本地银行的支持。没有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流动,不可能有新能源 汽车 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需求和潜力,客观上已经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投入的风向标。
作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新能源 汽车 资金链、产业链和技术链的样本意义,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如果没有跨国的要素流动和要素的重新组合,没有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新能源 汽车 之路很难走通,更不用说实现高速发展。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每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 科技 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每一种能够主导全球经济的重要产业和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封闭、排他的环境下成长、壮大。只有面向全球的开放,才有成功的保障。
尽管中国市场是全球 汽车 业最大的利润池,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赢家绝对离不开中国市场。但在全球新能源 汽车 制造本地化的趋势下,我们看到在中国市场上强劲的需求与国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在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因为只有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才可能有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和投资回报,也才可能有持续的更强有力的创新研发投入。
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中美欧各有优势、各擅胜场。美国的电动 汽车 巨头特斯拉在创新能力、整车生产规模、综合实力和品牌上优势突出;中国拥有目前新能源 汽车 的最大市场,在电池技术研发生产上已经占据了全球前十强的绝大多数;欧洲正在赶超中美电动车的领先地位,今年1到7月,欧洲累计注册新能源车超过50万辆,中国只有48万多辆。综合来看,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有利条件下,才有可能尽快地实现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目标。
· 央视 财经 评论员
?(编辑 戴苑君)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能排在世界前列吗?
特斯拉的入华,且在国产之后成本和价格一降再降,很多人都将它视为了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强敌,虽然它在期间经历了“减配门”,自动驾驶事故等,但上个月近1.5万的销量却更加抢眼。而比亚迪作为自主阵营当中的新能源技术大咖,它拿出了一款在加速、续航等硬指标上能够跟Model?3正面叫板,且尺寸跨级,用料更为出色的汉;但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品牌形象和价格标签仍是它的短板所在,那么这两款车到底该怎么选呢?
正如开头所说,在特斯拉Model?3热销的前提下,比亚迪汉之所以能够热议,原因就在于它的硬实力很强悍,21.98-27.95万元的售价又要亲民不少。对比来看,Model?3尺寸更小(车长46mm),标准续航版本的百公里加速和续航里程分别为5.6秒和445km,售价29.18万起;而汉EV顶配的百公里加速为3.9秒,续航里程为550km,车长达到了4980mm,用料更是豪华不少。可以说,论产品,比亚迪汉对标的是Model?S,Model?3跟它没有可比性,而再加上刀片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的优势,比亚迪汉占据着显著优势。
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性能和体验早已不再是决定一款车销量的关键,品牌和面子更重要。以特斯拉Model?3为例,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它用料不好,做工粗糙,甚至也知道国产Model?3一直在不断降价,以及充电桩使用价格昂贵,售后态度差等众多槽点。可很多人却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个个槽点,仍然阻挡不了特斯拉Model?3的热销,6月近1.5万台的销量,它至少是现象级的存在;且说到产品本身,Model?3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比如它的操控和自动驾驶还是很受人认可的。
而早年间,特斯拉依靠Model?S和Model?X,已经建立了它的高端形象,再加上在国金等高端商业区布置的体验馆,昂贵+高端,特斯拉的确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大上的存在。相比之下,比亚迪给国人的第一印象却不那么美好,廉价、拼配置是它早年间给国人留下的印象,虽然近年来它在新能源技术上的进步有目共睹,新的设计和产品也打破了过往那种低价形象,但想要在22-28万元的价格区间获得认可,而且还是在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难度极高的轿车市场,不被一部分人看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话又说回来,特斯拉的市场表现虽然像极了性能、豪华退步,却依然热销的奔驰,但它跟这些传统豪华品牌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类似于奔驰这种百年品牌,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早已经根深蒂固了,换句话说,很多人不会因为性能和配置,甚至是售后和质量而轻易放弃奔驰;可特斯拉早年间却是因为它的技术而火的,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如今产品性能被比亚迪反超,消费者未必不会改换门庭。
与此同时,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讲,销量不应该作为购买的参考,产品力才是参考的关键。论性能,前面已经说过,同价位比亚迪汉无论是加速、续航等等都是全面取胜;即使要谈面子和排面,尺寸、用料同样占优势的比亚迪汉在Model?3面前未必会输了气势。
说一千道一万,论产品,这次比亚迪汉的确是让Model?3难以反击;可论品牌,又恰恰是特斯拉的强项和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短板。理性来讲,比亚迪汉的实力或许更容易让人满意;可如今买车,感性、情怀、排面这些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理性or感性,汉还是Model?3,你会如何抉择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下个五年何去何从
国内的新能源确实能排在世界前列,这和政策是分不开的,不要购置税、给车企补助、给车主补助、而且还不限号。这些好的政策加起来,造就了现在国内新能源的崛起!下面就说说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技术怎么样,大家可以心里对比一下。
一、日本新能源进入氢时代!这种技术可以说非常方便,加一次氢只要3分钟,续航就可以达到750KM,续航还是非常高的。氢的优点很多,首先就是燃烧后就变成水,不污染环境!可以实现零污染,而氢也可以从水中提取,减少了成本。
但也不是说没有缺点,那就是技术难度大!提取氢的成本大,氢是一种气体,需要比较大的压力才能变成液体,那么就导致氢需要的安全系数高,日本一直在研究氢的技术,在氢技术上还是在世界前列的,和我国相比属于两种技术,可以说各研究各的!但是大家可别忘了,海水也能提出氢来,这样成本就非常低了
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国内新能源汽车现在用的就是电池,大家都在研究电池,目前有刀片电池、大禹电池、弹匣电池等等,这些都是车企做出来的,而且技术也不容小窥,有点就是安全相对于氢更加稳定,用的也不是锂电池,接不上农行就是磷酸铁锂电池,或者是三元锂电池,更安全续航也更高一些。
缺点特别明显,就是电池在低温程度下,续航能力下降严重,甚至能衰减超过三分之一,那就意味着在东北特别冷的地方,不太适合开新能源汽车,就算电池有加热功能,衰减问题也是会有的!国内的电池也越做越好,单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池最怕的穿刺试验也不会着火!
三、新能源的“国运之战”?未来新能源的技术到底是电池,还是氢燃料,目前还是说不个一二三,不过说实话我国对传统汽车的技术,一直保留的不太多,很多技术都是购买其他国家的,这就导致我们在的传统燃油车很被动,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等方面,都不是特别强,毕竟很多车企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我们的核心技术少也正常。
但是新能源技术,我们投入的却很多,政策方面偏向的太明显了,“电”和“氢”谁更安全,谁更节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更看好我们!你觉得哪种新能源,最后能胜出呢?
中美的新能源,主要还是押宝在了电上面,而日韩的一些国家,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氢!不过不管哪种方式最后能胜出,最后获利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了。
来源:任泽平公众平台发言截图
2025年,于汽车产业而言是个特殊的节点。
从乘用车排放法规到新能源汽车20%渗透目标,抑或部分自动驾驶及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过半等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均需在这一年实现。
而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在经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车市下行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一系列磨难之后,所有观点都已宣告“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且紧随其后是长达三年的抗疫期,或许谁也不会预想到,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20%渗透率”中期目标会提前实现,宣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阶段性胜利。
转眼间,2023年行将过半,恰处“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中间节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但是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都将同步下降。”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先生于日前开幕的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抛出如是观点。
那么,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变迁,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新能源车市告别野蛮式增长
有别于过去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翻倍式增速,尽管终于迈过三年大疫,迎来全面解禁,2023年的车市并未迎来开门红。
或因整体经济仍在缓慢复苏,抑或去年促销政策、补贴政策退坡提前透支消费需求,以及终端市场飞速发展背后基础设施、产业链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售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7%,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8.58%攀升至29.87%。
要知道的是,去年自一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暴发,个别地区的生产静止,消费暂停,导致各厂家的销量明显大面积回落。基于此,哪怕是4月新能源乘用车增幅扩至86.74%,仍并未摆脱增幅放缓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卷”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上下主旋律。从最初的卷续航,到如今卷智能配置、卷快充速度,再到近期,由特斯拉开启的新能源降价狂潮,比亚迪以冠军版杀入10万元紧凑级车市,油电同价时代正在加快到来,给无数同级别燃油车敲响警钟。
得益于此,“据相关数据报道,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意愿已经连续六年上升,今年达到了33%,与去年相比提升了6%。”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如是说。
由此,在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中,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或呈低开高走态势,全年渗透率仍有望逼近40%,但未来几年内增速和渗透率增幅放缓不可避免,至2025年,或实现“新能源汽车5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下个五年,冲击70%新能源渗透率目标
回望2020年,仍记得彼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大呼:“(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
却不承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用2年实现了从5%到20%的跃升,此前设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提前。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先生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与此同时,“工信部正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围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路线图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旨在探索并明确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进程究竟应以怎样的节奏,技术路线如何替代、转型。”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产品与技术战略部乘用车研究室主任 陈川透露道。
在他的分析中,基于我国3060双碳目标,“想要实现在2060年道路保有车辆的净零排放,就必须在2045年实现全面新车销售的100%新能源化,倒推到2035年便需要达到70%左右,那么2030年至少实现50%的新能源新车渗透率。”
但要知道的是,近年来,伴随全球对气候问题的愈发重视,各国相继给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2035年轻型车100%碳减排目标;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到2035年轻型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全球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均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先发优势势必将形成一定冲击。
基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至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5%。而陈川则更为乐观,“到2030年,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能达到70%左右。”
接下来,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
2019年5月,一份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报告,对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中国有望于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同、质疑、反驳声不绝于耳。
尽管这一“禁燃”时间表从未被官方认领,但若与欧美同步,就要求我国汽车至少需要在2035年实现全面新能源化。甚至在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看来,这一时间表还需进一步缩短至五年内。
不过,网友们并不买账,关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再次登上头条。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对于以纯电动汽车(以下简称为BEV)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仍有诸多不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续航、补能、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
一边是不断逼近的“禁燃”时间,一边却又是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诸多瓶颈,究竟以何种技术路线应对未来,并在日渐放缓的车市增速中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是接下来每个车企需解答的课题。
陈川分析认为,相较于日渐饱和的A00级以及25万至35万元BEV市场,8万至15万元的A0级BEV或在未来3—4年冲击100万辆市场规模,而占据我国主流市场的A级车恐在2025年实现有效突破,并在2035年之后加速打开。
“我们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PHEV)在10万到30万左右的市场是极具有竞争力空间。”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仿真技术科科长 陆国祥先生如是说。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基于现有客户调研来看,城市用户的用车场景七成为纯电、三成混动工况。放眼全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一书指出,现阶段我国超81%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里程小于60公里,96%用户日均里程小于100公里。
换言之,超100km纯电续航的PHEV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以下简称为REEV),基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的多样性用车需求。
从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销量数据中亦能窥见一二。今年1-4月,我国BEV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8.08%,渗透率由去年12月的20.96%微缩至20.67%;PHEV渗透率却由去年12月6.09%扩至7.52%,REEV销量更较去年同期暴增142.13%,渗透率首次突破2%。
面向未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专家李金成先生直言,“我们认为2045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BEV与PHEV将各占一半。”
从眼下来看,迎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以及越发严苛的“双积分”等政策,传统燃油车亦加速向混动转型。近年来,比亚迪DM-i/DM-p、吉利雷神动力、长城柠檬混动DHT、长安iDD混动系统、东风马赫动力、广汽钜浪混动等各大本土车企相继发布其混动品牌/平台,并自去年开始快速铺量。
短期内,油电混合动力亦被视为汽车节能减排下车市发展的又一增量空间。只不过,其终点究竟会是2030年还是2040年,“最终取决于成本。”李金成如是认为。
而无论何种路线,都在昭示一个信息,全面新能源汽车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